二,此语在提出年代的“时代意义”。1,《大禹谟》和这句话不是凭空伪造的。既然是伪造,还有什么“凭空不凭空”么?是的。《大禹谟》,从整篇来说,很多内容和相关思想,来自《古文尚书》的《尧典》和《皋陶谟》。对此不多赘述。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其依据则是《论语.尧曰》。《论语.尧曰》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而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这是说,帝尧曾经对舜讲,好啊,你这位舜,上天之命落在了你的身上,你要诚实地保持中道。如果四海都很穷困了,上天赐给你的大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是用这个话教导大禹。2,《大禹谟》和这句话,在东晋及其以后,曾有过极重要的“时代意义”。梅赜,或者他背后的儒生们,为何要伪造一部顶着孔安国作传名头的伪《古文尚书》呢?一是,孔安国是孔子的世孙,大儒,有极大的名气;二是,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东晋朝廷,急需这样一部可资统一天下思想的经典。
后面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伪孔《古文尚书》,不仅有二十五篇伪造之文,还包括伪造的孔安国传,而且,对《尚书》原有的二十九篇也都做了修改或者塞进了伪造的内容。当然,后来的学者一致同意,伪孔《古文尚书》,集合了两汉西晋对《尚书》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注解通俗直接。然而,这部伪孔《古文尚书》,需要真正解决的,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政治哲学理论。
这套理论,要着重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谨防类似王莽、曹丕、司马家族的那种纂位;另一个,是明确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圣道”思想和策略。所以,伪孔《古文尚书》一经献给朝廷,立马受到了高度重视,很快立为学官,后来又成为科举必考的唯一正统依据,一直延续到清朝,莫不如此。三,下面是本题目这句话的关键所在。伪孔《古文尚书》,伪造了古文二十五篇,其中,《大禹谟》是重点。
伪造《大禹谟》的立意,就是讲,舜是如何把从尧那里所接受的教诲,谆谆周详地传授给禹的。此文配合其他伪造之文,讲了一个重要道理,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原本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圣道”。《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后来儒家奉为“虞廷十六字”,且大力称颂为尧、舜、禹“三圣传授心法”。
这对后来儒家的哲学理论,起了重大支撑作用。宋代的“道学”,即从此“人心”、“道心”十六字心传演绎而出。《大禹谟》以及这十六个字,与伪孔《古文尚书》所编造的《太甲》、《仲虺之诰》、《说命》、《旅獒》、《同命》等篇, 构成此后近两千年儒学道徳理论依据。看到有人从一般字面意义上探讨这十六个字的现实意义,请恕冒昧,这大概是南辕北辙或望文生义之举。
《论语.尧曰》里面的论述从何而来,恐已难考。但毕竟,《论语》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此时,墨家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说法业已形成。孔子后学在整理编辑《论语》时,兼收并蓄,他山之石琢为己用,已形成自己的完整理论,也是极有可能的。总之,本题目这句话,是讲为王的“圣道”,不必套用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探讨现在的“时代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