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可见;玄学就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因为在魏晋时代的人们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才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和《庄子》则被视为“玄宗”。以上是玄学的总概念,并没有祥细解释。所以咱们现代人很难解释清楚。结束语以上哲学与玄学,本质的区别在于;哲学是认识世界,和社会知识的学说,是认识事物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过程。
玄学究竟是一个什么层次的存在?
“玄学”,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约公元220-420年间,也就是中国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在国外,“玄学”也有专用译名,英语是“Dark Learning”。大概因为汉字的“玄”,有“黑色”的含义。国内很著名的百科全书,使用“metaphysics”作为“玄学”的英文译名,这应该不很贴切。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哲学家西周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翻译西方的“metaphysics”,由此产生了“形而上学”和“哲学”二词。
清末,严复将“metaphysics”译为“玄学”,但响应者寥寥。最后,人们还是接受了“形而上学”和“哲学”这两个说法。“玄学”译为“metaphysics”,大约是这样倒推回去的。当然,后世亦有以“玄学”泛指一切抽象理论的说法,这多少带有贬义了。“玄学”之得名,因这一“流派”依托“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立论,来宣扬自己的思想。
《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既被认为是指道家学说,又包含深奥、玄妙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曰:“庄、老、周易,总谓三玄”。“玄学”的创始人,是三国时曹魏大臣何晏以及魏晋经学家王弼。这两个人,依据道家思想,主张“贵无”,认为一切存在物——“有”,皆由“无”产生,因此要以“无”为本;并认为,“名教”,即“伦理纲常”出于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在这两个人之后,“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和西晋太傅郭象,反对“无”中生“有”之说,认为万物“自生”、“独化”;不过他俩也认为“名教”与自然一致,当时的统治秩序完全合理。另外,阮籍、嵇康、裴頠(wei)等,亦是“玄学”代表人物。概括来说,魏晋“玄学”,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把《老子》《庄子》所讲的“玄”看作“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把探讨“有无”,作为探究世界本体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其哲学核心。第三,以解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其哲学目的。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第四,以“辨名析理”,作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