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寒冷的冬季是生物进入修生养息的季节,而在诸多的农村俗语之中,对于冬季的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一直有着很多的话题,这些都是多年的经验累积,是天气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些老话其实都是对于来年的收获提前预判。
古代夏天皇宫中的冰是怎么来的?
古代夏天皇宫中的冰是怎么来的?古代皇上在夏天的时候,并不单单是靠冰来降温的。乾隆年间,在夏天,他特别喜欢在避暑山庄度过,乾隆一年有1/4的时间是在避暑山庄度过的。避暑山庄肯定是凉快,有山有水有树有草,平均气温比普通的地方低七八度是不成问题。在到处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的避暑山庄,乾隆夏天过得也非常舒坦,估计就是乐不思蜀的感觉。
而在古代由于没有电,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就只能熬着,热就出汗呗。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老百姓夏天要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头上还围着围巾,身上穿的很严实,你说他不热吗?肯定是热。可是问了问这样做的亲戚,他说,习惯了也不热了,因为地里有很多蚊子不穿这么多也不行。用亲戚的话来说,就是你站在树荫下也热,在地里干活也热。
现在,到了三伏天,晚上不开着空调睡,是直接睡不着。那么对古代的皇宫里的王公贵族来说,他们夏天主要是怎么过的呢?他们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有人在后面扇扇子。我们可以看到,比如慈禧的身后站着好几个丫鬟,一人拿着一个大扇子给慈禧扇扇子。另一个最重要的的方式就是靠冰来降温。冰在融化的时候,要吸收热量,那么周围的温度是降下来了。
这些冰从哪里来呢?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冬天取冰,然后挖巨大的地窖,地窖里温度很低,把冰储存在地窖里留着准备来年夏天用。然后根据个人的身份的不同分配冰的数量,身份最尊贵的,身份高的,分到的冰的数量就多,身份低的,分得的少或者是直接分不到。其实,古人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技术,可以自己制冰,原理也非常简单,就是靠物质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吸收热量,导致水温降低乃至结冰这个原理。
比如在化学上,氯化氨和氢化钡反应,这就是一个吸热反应,二者发生反应以后,外面是冰凉的,如果弄上一点水,外边很快就会结冰。可以这样来操作,把二者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把二者进行混合,然后外边就特别的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反应,也非常的简单,反应物好取,又廉价,还能达到降温的效果。古代夏天皇宫只有非常尊贵的人,估计是冰是怎么用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