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种上松树,则犯欺君之罪,将会被处死或灭族的。由此可见,坟墓种什么样的树,是死者尊卑地位的体现。为什么要在死者的坟墓上栽种松柏呢?这是有典故的。大夫坟高为八尺,种栾树。绅士坟高为四尺,种槐树。庶人无坟,只能种杨柳。所以,皇上的陵墓只能种松树,否则就是降低其身份,官员将此弄错者将被处死。
为什么墓地上要种树?
墓地上植树,其源不详。从史料上看,至少春秋时已有。《春秋》上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用“冢木已拱”来骂人,意思是他早就该死了(墓上树都已经长很高了)。可见在当时,墓上种树是常态,否则一般人听不懂。在墓地上种树,可能是为了追求风水,但也有现实功用。
因为树木有较强的吸尘杀菌作用,尸体埋入土中,易造成污染,墓中细菌生命力极强,一些缺乏树木的坟地会发出恶臭,对于前来祭拜的人有害。种树可以抵消这种伤害,特别是松树和柏树,它们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具较强的杀菌作用,所以松树和柏树是传统墓地的“标配”。其实,能不能在墓上植松,还有身份限制,据宋代《三礼图集注》称:天子坟树以松,诸侯树以柏,大夫树以药草,士树以槐,庶人树以杨柳。
需要说明的是,药草、槐、杨柳都有杀菌作用,不过这么具体而微的规定,恐怕很难落实。汉代习俗,普通住宅的庭院中必须植树,否则受罚,《汉书·食货志》称:“《周官》税民……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意思是城中住宅,庭院中不种树种菜的,要交三个男丁的人头税,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了。古人事死如生,将逝者看成另一种形式的生者,既然活人的住宅要种树,则死人的墓地也应该种树。
明清时期,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人口逐渐增加,环境日趋恶劣,在平原地带已难找到自然林,所以人们往往把墓地作为绿化的重点,但多是经济树种,所谓“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荥叶,秋发实□,冬发薪烝,以匡穷困”。由于有了经济利益,明清时随便攀折他人墓上树木,会被视为挑衅。明代乡约中往往会写上“”坟山之树木荣,则祖宗之神灵安。
皇帝陵墓为何只种松树不种柏树?
松树四季常青、高大挺拔,最高可达75米,且材质好,不乏栋梁之材。松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抗风沙、抗盐碱、耐严寒、耐酷暑,寿命极长,可达约1200年。柏树四季葱绿,树高一般可达20米。柏树具有较强的耐荫性、耐寒冷、耐干旱、耐贫瘠,耐酸碱。木质软硬适中,细致,有香气,寿命可达500-800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死为大。
在死者的坟墓上,一般要栽上松树或柏树,来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以松柏不惧严寒酷暑的傲然风骨气质及长青不老的属性来表达使死者“长眠不死”的愿望。为什么要在死者的坟墓上栽种松柏呢?这是有典故的。相传远古时,有一种妖兽叫魍魉,此兽以人尸为食,常将坟墓内的尸首挖出,食后将遗骨暴于荒野。魉魉又异常诡秘,行踪不定,使人不能将其捉获且难以防范。
但此兽惧怕老虎和松树、柏树。因此,人们便在坟墓旁摆放石虎、种置松柏加以防护。但是在不同殁者的坟墓所栽种的树木是不同的,而且是有规定的。汉武帝时规定:地位尊贵者坟丘要高且种的树要多,地位卑贱者坟头要低且种的树要少。皇上的坟高达三仞(汉时1仞=7尺),种松树。诸侯坟高为一半(即1.5仞),种柏树。大夫坟高为八尺,种栾树。
绅士坟高为四尺,种槐树。庶人无坟,只能种杨柳。由此可见,坟墓种什么样的树,是死者尊卑地位的体现。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容许有丝毫差错的。所以,皇上的陵墓只能种松树,否则就是降低其身份,官员将此弄错者将被处死。其它达官显贵、绅士名流、贩夫庶子只能种按其等级规定的树种。若要种上松树,则犯欺君之罪,将会被处死或灭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