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俗语谚语歇后语都含有深刻的哲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谚语俗语,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它凝炼,深刻,是一种压缩性的语言,意简意丰,耐人寻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比如:气象类:“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农业类:“枣芽发,种棉花”“春雷响,万物长”卫生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有关于社会类:“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学习类的“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恰当的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等等,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俗语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原来常用的歇后语,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说了?
歇后语和俗语都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特别是歇后语它短小、风趣、幽默的形象语句,它的特点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由上一句做引子为谜语,再由下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最后,圆满成一句歇后语。歇后语最多在农村里流行,而现在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很少有人知道。再就是在相声、小品里经常听到。而题主认为“原来常用的歇后语,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说了”?因为由于网络语言的流行,而文学、语言艺术,相声这些都受到影响,何况是歇后语了,就从相声和综艺节目的兴哀过程就可以看出它的变化端倪。
由于资讯过量,人们的神美感越发不喜欢优雅和有逻輯性的幽默笑料,而喜欢直接引起注意力和兴趣笑点,比如: 一个人在台上叫什么“脱口秀”,句句有包袱,会让观众笑个不停。这个在当今时代特别流行。我认为,歇后语、俗语和成语一样,它的沉淀都需要时间一致的时代语境,由于受网络新生事物流行语的好奇,一时间,就形成了混杂的语言体系,因此,歇后语远没有流行快感的网络语言时髦,但从历史规律总结,社会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有时代的流行语言,和各种各样的流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