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泛指贡生,在科举考试中,挑选府、州、县成绩优异的生员,进入京师国子监继续深造,这些人称贡生,这种称呼的意思就是将人才进贡给皇帝。
你真的了解民俗文化吗?
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我土生土长东北农村人。沈阳的一个近郊乡村。我想破脑袋,也没想出有啥特别的民俗。也就过传统节日,庆祝热闹一下,主要是吃,吃汤圆,吃粽子,吃月饼。然后呢,没了。感觉我们这,传统的民俗文化丢的太多啦!南方有祠堂,有族谱,有宗族。我们这很少,至于庙会啊,传统歌舞啊,更是没有。(庙会也是近几年市内发展起来的,像我们这样的村子,根本没有)说起来感觉好无聊哦。
清朝的恩贡是个什么职位?
恩贡不是职位,而是一种特殊的录取方式,这是区别与岁贡而言的。贡泛指贡生,在科举考试中,挑选府、州、县成绩优异的生员,进入京师国子监继续深造,这些人称贡生,这种称呼的意思就是将人才进贡给皇帝。清朝科考进阶过程清朝想要参加科考,首先是参与童试,这里包含县、府、院三个阶段。县试由知县主持,通过后则可参加府试,府试再通过了就成为具备进一步深造的资格。
深造的地方就是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学院,相当于被录取到重点高级中学了。高级中学有个毕业考试,即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就是生员,也称“秀才”。考上了秀才就意味着摆脱了童生的身份,如果在县、府、院三级考试中均是第一名,那就是俗称的“小三元”。秀才就是合格的毕业生,也就获得了参与“公务员”考试的资格。为体现对人才的重视,令生员专心学习考试,便从政策上给予很多优待。
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禀见知县、见知县不下跪、打官司时不能随便用刑等。生员也分为三等,成绩最优的称“廪生”,享受国家每月的粮食补贴;次一级的称“增生”,这一级是没有粮食补贴的,“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而且也有“熬资历”的成分;另外一个级别称“附生”,指的是刚入学的附学生员。举个例子,清末的名臣曾国藩想必都熟悉。
他在六岁时在私塾学习,自学通过县试;道光六年(1826年)参加长沙府府试,以第七名的成绩入衡阳唐氏宗祠进修,次年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秀才,两年后前往长沙岳麓书院进行学习,准备“公务员考试”,并以乡试第三十六名中了举人。这里的乡试就算“国家公务员考试”,考中的则称为举人,进入预备干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