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远古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武王伐纣,周朝代商这个过程为何被史书写得如此的正义,纣王又为何被抹黑得如此的严重呢?深究其原因是在于周朝统治者为了让掩饰自己的不义获取政权行为,为了让周王朝获得政权具有合法性,才进行了史书篡改和刻意抹黑。
武王伐纣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作了许多灭商的准备,他与许多商朝的部落、方国结为同盟;调解了虞、芮两个小国的矛盾,征服了犬戎、密须、黎,其势力达到了商朝中心地区的邗,将都城新建于丰。于是商朝的许多部落、方国都纷纷投奔周文王。这就是史书上称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第二年,便在孟津大会诸侯,举行军事演习,同时派间谍入商观察情况。
去的人回来说纣王生活腐化,坏人当权,人民怨恨。但武王认为虽然如此,时机还不够成熟,不可讨伐。又过二年,见到商王朝中的一些贵族、大臣都叛商奔周,武王认为时机成熟,便率领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联合了许多部落、方国东进伐商。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了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
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幸臣们商议对策。但是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大军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纣王大败后连夜逃回朝歌。周武王率军追进朝歌的那天夜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己烧死。
“君子豹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无间道》里有样一句话: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大抵如此。你认同吗?无独有偶,此话与“君子豹变”相得益彰,什么是君子豹变,君子和豹又有什么关系呢?“君子豹变”是一个成语,出自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中的《象辞》第49革卦: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那什么又是象辞?传说周文王引用夏朝《彖辞易》、商代《坤乾易》、周代《文王易》“三易合编”而成《周易》,象辞就是周文王引用三易作为佐证的辞句,也是解释卦象的辞。
而要理解“君子豹变”,则需联系整段辞句来重点解析,这样方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一: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大人虎变是一个成语,这里“大人”是指大王、大贤、统治者,或地位显赫之人;“虎变”是说老虎身上斑纹的变化;“文”通纹指纹路或花纹等,“炳”是明显或显著的意思。“大人”有含义的演变。《周易》成文于商末周初,经春秋大教育家孔子整理,我们现在所见的《周易》大多是春秋时期所成之文,“大人”在春秋前指追求变革的君王,在春秋后指大贤者、统治者等,意思宽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