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中,明确说光绪是害死的。想要振兴良好的风俗,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如果不把值得褒奖的人说得完美一些,那么他们的名声就不能为人们所仰慕学习,那时候的毛遂是正义与机智的代名词,无论哪一种死法也都是后世的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毛遂的死法。
1、历史上的毛遂是怎么死的?
我小时候就曾经听过“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典故。那时候的毛遂是正义与机智的代名词,在我的印象中,毛遂的形象一直都非常正面。最近《大秦赋》正在热播,电视剧对一些人物的结局也做出了一些“改编”,比如甘罗、毛遂等,小甘罗在历史上的结局不确定,《大秦赋》中死于秦始皇之首。更出乎意料的是,毛遂这个相对比较正面的形象,在《大秦赋》中竟然被黑化,成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
毛遂帮助赵偃夺得了储君之位,害得赵国原太子赵佾为质于秦国。毛遂最后总算良心发现,亲自前往秦国迎接太子赵佾,赵偃和郭开在毛遂前往秦国的路上,将毛遂射杀。毛遂就这样领了盒饭,《大秦赋》中,毛遂的死法非常窝囊,也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大秦赋》之所以敢这么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毛遂的结局,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资料关于毛遂之死的记载也有一定出入。历史上的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先秦史料相对较少,不少历史人物的结局都记载得不是非常详细。一些历史上人物的生卒时间,也不是特别清楚,毛遂的大名非常响亮,但是毛遂的事迹却不多。毛遂最值得称赞的事情,就是“毛遂自荐”,从成功地说动楚国出兵救赵,
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合击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毛遂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而被视为上客,这是毛遂最高光的时刻,毛遂此后的事迹却鲜为人知。春秋时期,这样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一两次高光之后,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事迹,孙膑等人都是如此。毛遂只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一个,所以我们不知道毛遂的结局也非常正常,虽然正式史料没有记载毛遂的死法,但是其他一些资料却有一些关于毛遂死法的记载。
这些记载,有些是地方的方志,有些是后人文献记载,关于毛遂的死法,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抗燕而死,第二种说法是抗秦而亡,邯郸保卫战第二年,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平原君想到了曾经有过出彩表现的毛遂,推荐毛遂率军抵御燕军,毛遂虽然有一定外交才能,但是军事才能却不足。毛遂在昌都一战中被燕军击败,战败之后,毛遂羞愧难当,拔剑自刎。
在这一种说法中,毛遂之死也不失壮烈,毛遂战败之后,没有选择苟活,也没有选择另投他国,而是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如果毛遂真的是这种死法,也算是死得壮烈,另一种说法是毛遂死于抗秦。公元前228年,秦国发动了灭赵之战,秦国大军在滏阳河、鸡泽一带遭到了赵国军民的拼死抵抗。虽然赵国军民英勇抵抗,给予了秦军沉重打击,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秦军,
毛遂也参加了这一次战斗,并且在战斗中“牺牲”。所以有毛遂“血洒滏阳河北岸”的说法,如果毛遂真得死于抗秦之战,也算死得其所,更是死得壮烈。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毛遂都算死得壮烈,也都体现了毛遂的节操,无论毛遂是哪一种死法,都比《大秦赋》中的死法要英雄得多。无论哪一种死法也都是后世的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毛遂的死法,
2、戴笠是怎么死的?
戴笠是近代一位很牛逼的人物,他一手创立了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前后为其效力的人多达三十万!他有四大超级绰号。第一个绰号:杀人狂魔,戴笠的名字很有诗意,据说取自“卿虽乘车我戴笠”,但苇笠之下却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魔鬼。据悉,被戴笠盯上了的人,他和他的军统一出马几乎是在劫难逃,因此,世人到了谈“笠”色变的地步。
1933年5月,刺杀了北洋军阀汉奸张敬尧;6月,暗杀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杨杏佛;1934年11月,刺杀上海《申报》总经理史量才;1936年10月,刺杀斧头帮帮主、“暗杀大王”、抗日志士王亚樵死在戴笠手中的人可谓数不胜数,第二个绰号:情报专家。戴笠不但以暗杀出名,而且学是精报专家,1928年二次北伐期间,戴笠为蒋介石搜集了大量的北洋军阀的军事机密,行踪遍及华北各地,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