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药。《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句诗意思: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豆蔻一般初夏开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个个小花朵。在含苞待放时,花骨朵带有一丝淡黄色,非常符合13岁左右小女孩的形象。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最经典形象的。杜牧曾在扬州做官,后来要回长安了,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下了这首《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综上,豆蔻一是指有果实和种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出的淡黄色小花就是豆蔻花;二是用豆蔻比喻为13-14岁的少女。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中华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韵味悠长。02:及笄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什么是笄?《说文》解释:“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我们在一些古装剧里也会看到,古代女子结婚后都是束发及笄的,而在少女时期则披发留刘海等。说明古代女子结婚前后装束不一致。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那么古代15岁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要学会各种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很是可爱。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