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高手过招,就看谁先垮。腊月三十,陈玉成先动手,俘虏了霆军外出砍柴的炊事班。鲍超闻讯把部下召集在一起喝酒守岁,还请了戏班子唱戏,戏文尽是奋勇杀敌封侯拜相衣锦还乡之类的。酒过半酣,鲍超问大家,大家猜一猜,被抓的那些弟兄会是什么下场?部下们情绪低落,陈玉成的心理战其实很有效果。大家面面相觑,还能怎么样?肯定是一死。
怎么死?鲍超问大家?是毒死?还是砍头死?现在我们已陷绝境,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战死!现在我与大家约定,愿意与我一起送死的,明天随我出征。不想死的留在这里,现在就退伍回家!他说完,全军同仇敌忾,没有一个愿意留下。第二天是大年初一,鲍超率全军向包围最密集的地方突围。这一着非常高明。鲍超认为突围时不能选薄弱环节,那样一来,敌军就会补上缺口,层层不穷。
而攻击最密集的地方如果够猛烈会造成四散奔逃的局面。果然太平军顶不住了,霆军得以脱出重围。咸丰十年,曾国藩陷祁门之围。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曾国藩自知这一次过不去了,他写好了遗书,遣散了部下,连上吊白绫都准备好了,准备城一破就自缢。就在这时,鲍超率霆军一日间奔袭百里,杀入重围,救了曾国藩。曾国藩十分感念,事后他刻了一枚闲章,“生平恨不识鲍超”。
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多久,鲍超的军纪太差,让曾国藩非常厌恶,一度甚至打算派兵灭了他。就这样,一刀一枪,鲍超在战场上把自己打成了一代名将。同治六年,霆军与淮军刘传铭部相约一起在伊隆河围歼东捻赖汶光。刘铭传是淮军嫡系,比鲍超还兵痞。他怕鲍超分功,于是贪功冒进,私自提前行动,导致全军大败,总兵唐殿奎以下六百人战死,刘铭传侥幸逃生。
鲍超霆军如约而至,以霆军一己之力大胜赖汶光,替刘铭传解了围,免遭全军覆没。而且,鲍超是个厚道人,看着刘铭传丢盔卸甲的狼狈样子,不忍心苛责他,只悄悄帮他搜集起丢下的辎重,带着队伍撤走了。可刘铭传怕朝廷追究他贪功冒进之责,竟恩将仇报,上报李鸿章说是霆军失约导致刘铭传部“先小败而后大胜”,将霆军的奋勇救援变成了祸害友军。
李鸿章一向偏袒部下,不分青红皂白就出奏朝廷。偏巧赶上了一个对鲍超很看不惯的军机大臣汪元方,他借题发挥,极力主张严办鲍超。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都很持重,觉得应该等一等进一步的消息再说。但汪元方别扭劲上来了,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死磕。当时正值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在恭亲王眼里,每一个湘军将领都像凶手,汪元方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鲍超本来就一身兵痞习气,战场上争功委过,像是他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