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中国可以制造光刻机,荷兰ASML公司还未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呢,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是美国国籍,到国内参观访问,有分处两大城市、性质完全相同的两个中国研究所,争相请他去参观,什么都可以看,只是他们二者之间相互保密;杨振宁先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对外国人可以开放,对本国同行却要保密。
1、1965年我国就有光刻机,可今天垄断光刻机的为什么不是中国?
1965年中国可以制造光刻机,荷兰ASML公司还未出生。时至,我们的光刻机已落后ASML四代产品,为什么?因为我们盯的只是“机”;ASML虽然也在不断改进“机”,但他们首先盯紧的是“光”。这就像两个手工雕刻家,一个注重于改进工作台面的布置,另一个注重于精雕细刻刀具的改进,最后效果你懂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呢?别人说我们是统筹经济、国家垄断,其实在某些方面,说我们这种话的人,不是污蔑,就是不了解情况。
听到过杨振宁先生讲的一个故事吗?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是美国国籍,到国内参观访问,有分处两大城市、性质完全相同的两个中国研究所,争相请他去参观,什么都可以看,只是他们二者之间相互保密;杨振宁先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对外国人可以开放,对本国同行却要保密,杨振宁先生上面说到的另外一种研究方向上的这段话,与光刻机研究扯得上关系吗?当然有关。
它说明,我们乍一看各行各业都是一个整体,实际上许多单位都是划地为域、独立王国,你说,给光刻机研制单位投再多的钱,能分给电光源研制单位吗?即使分给,又能分给几个钱?再加上光刻机的归口管理系统,与电光源管理系统,根本不是一个系统(就像原来机械工业系统、航空工业系统成立了传感器协会;电子工业系统从事同类工作的人员就是不参加,因为参加了也会受排挤,所以就自己成立一个敏感元器件协会)。
2、请问1965年时大米、面粉、鸡蛋、猪肉价格是多少?
我是1968年底参加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36元,第二年长到42.05元,人称“42元加一根冰棍”,下图的左侧的5层楼就是我们单位。之所以大家这么叫,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大连的冰棍有三种,一种是水加上一点甜味冻出来,是3分钱一根,还有一种是在上面的那种冰棍的上半部分,掺上一些红小豆,叫做“小豆冰棍”,是5分钱一根。
最后一种是乳白色的,据说里面掺有奶油,叫做“奶油冰棍”,最好吃,也是5分钱,第一种和第二种比较硬,小孩一般咬不动,含在嘴里能化半天。第三种比较软,能咬动,但是不耐吃,很快就吃完了,但是最好吃,42.05元以后,很长时间也没有涨工资。大概有十几年吧,那个时候买粮包括买油,买煤包括买煤油都是凭证,买粮要凭粮证,有粮票也行,买煤要凭煤证。
每月定量供应,定量买了了,就只能等下个月再买,买猪肉要肉票、买鸡蛋要鸡蛋票,和买布要布票,但是要凭票定量供应。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票,像自行车票、烟票、缝纫机票、手表票、豆腐票等等,现在买粮都是十斤八斤的买,那时候到粮店买粮,一般都是买40斤,或者是20斤,当然这是买玉米面,玉米面的价格是8分钱一斤。白面或者大米,基本上都是在1角钱上下一斤,
那时候,家家都有两种规格的面袋子,一般都是用白色的老棉布缝制,大的能装40斤粮,小的能装20斤粮,到粮店买粮,都是用这些面袋子来装。猪肉是6、7角钱一斤,等到1元多一斤的时候,物价就开始贵了,我记得在70年代末期,猪肉是1.1元一斤,就感觉好贵啊!鸡蛋凭票供应,供销社一斤鸡蛋5角钱左右,那时候我们经常到农村,遇到赶集的时候,大家都会买一些鸡蛋。
一是因为农村集市上的鸡蛋不需要凭票,还新鲜,再一个是集市上的鸡蛋个大,最大的大鸡蛋才8分一个,一斤可以称7--8个,在我们单位附近,有一个大连最著名的饭店“海味馆”,那时候时兴“套菜”,有8元一套的10个菜,12元一套的14个菜。里面鱼虾肉和凉菜齐全,非常的实惠,有一次下班走到这个海味馆,看到那里正在卖炸虾段,8寸的大盘子,满满一大盘才要2元钱,那时候是没有养殖虾的,都是纯粹的大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