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义称呼的有:女人、家里人,原来泛指一类人或专指大孩子,现在用来特指妻子。面称则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如洪洞、临汾一带的方言婆婆叫媳妇则常用 “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则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如果这个媳妇是娶自王村,则呼她为“王村的”,如果临汾人娶了洪洞媳妇,则临汾人呼她为“洪洞的”。这些称谓多用于老年妇女之间或老年人称年轻的媳妇。
临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称妻子则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其他区方言则多以“他嬷、娃他妈”呼叫。以上称谓大多是乡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轻人、城里人一般不用。现在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则以叫名字为常了。以上比较含蓄的指代称呼主要出现在山西东南区和南区,如晋方言上党片、中原官话的汾河片等。山西南部和东南区,习惯将妻子称“屋里的”,而北区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历史上,晋北地区曾经先后被鲜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没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会把妻子称为“屋里的”了。而晋南则一直存在砖木的房屋或窑洞,这是把妻子称为“屋里的”的客观条件。而且晋南主要是农耕文化,强调“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做饭等劳动主要在屋里进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可以用“屋里的”来指代妻子。
不仅晋南方言把妻子称为 “家里的”、“屋里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东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清代小说如《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称谓,把家里的已婚女仆称作是 “某某家的”,“某某”即是其丈夫的名字,如“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另外,还有“屋里人”这个说法,与晋方言中的“屋里的”意义相近,是“妾”的一种特指。
而今这些说法虽然在普通话里不复存在,却在晋方言中保留下来。这与至今仍在普通话交际中用到的“内人”、“内子”、“外子”相似。受普通话影响,长子县“老婆”这个称呼原本略带贬义,但近年来其贬义色彩也在渐渐消失,变得和大多数地区用法一致。另一个现象是,有些本不把妻子叫做“老婆”的地区,年轻一辈的人也逐渐称自己的妻子为 “老婆”。
“老婆”这个称谓在年轻人中间,有逐渐代替“婆姨”、“屋里的”的趋势。这与港台语中“丈夫称老公、妻子称老婆”有关。连襟亲属称谓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在方言中有着不同的叫法,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山西方言中“连襟”的称谓就是一个典型。在普通话中,人们把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雅称为 “连襟”,而在山西方言中则俗称为“担子”、“挑川”、“挑担”或“夜不停”,也有叫“连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