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说:这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说《围城》里,形容方鸿渐对于到三闾大学去任教的畏惧,钱锺书用了句俏皮话来形容,即:在西洋古代,每逢有人失踪,大家说:“这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这句话,出自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哲学家芝诺比乌斯,是句短长格的诗体箴言。直译的话大致是,“告诉你:他要么死了,要么就是教书去了”。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理解这句箴言之下的按语,当时雅典人不堪战乱之苦,受制于征服者的武力淫威,于是,有许多的囚犯便到战胜国去教书去,偶有故人还乡,谈起一些故人现状时,就有了“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 ”的话。
《围城》中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还要回到《围城》小说的主题上。《围城》是有其时代主题的,钱钟书先生动笔于1944年的上海,然而沦陷区的现实环境深深地侵染在这部小说之中。曾经,中岛长文曾在1980年的时候采访过钱钟书,问他围城之名的由来。于是,钱钟书先生就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里这段话指给他看:“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这是劝降者问鲁仲连的话,作为齐国义士,游侠到赵国,当时邯郸正被秦军围困,于是有人过来劝降。讲的是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意思。由此,再联系到钱钟书先生和其夫人杨绛先生在民族危难时所作出的举动,他们及时回国,从此不动旅居海外的念头,不奴颜婢膝于傲慢的侵略者,也绝不是有求于未来的政权,全都反映在这个微妙的典故中。
所以说,《围城》是有着极为切合现实关怀的一部小说。事实上,小说中的人物在战乱年代深入内地教书的情节,也大致合乎钱钟书先生本人的经历。1938年,父亲基博先生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执教,于是钱钟书便甘愿前往该校工作,为的是照料老父。他不是不知道前路的凶险,也真真路遇了那些“肠饥不避蝇馀”的惨状,可是战乱的时代就是这样。
“求求你让我们安静的教书”,这是老师发自肺腑的呼吁,何以能让老师安静教书,精心育人?
答:说到我心坎里❤️1、早上大检查,中午大抽查,下午搞调研。2、昨天大比武,今天来参观,明天展示课。3、电子材料、纸质材料、各级各类台账。4、各种各样表格,各色各样科研。5、上个卫生间回来,办公桌上一叠表格要报送。6、培训、进修、继续教学、竞赛、比拼、演讲、歌咏、舞蹈……7、真正扑在教学上时间寥寥无几,学生作孽,家长作孽,教师更作孽!8、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拼职称、拼先进、拼教授级、拼博士……9、教育,就应该扎扎实实教书,认认真真上课,端端正正写字,开开心心读书,老老实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