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算命 > 算命知识 > 算命经验 > 2017年夏至要注意什么,养生要注意四忌四宜

2017年夏至要注意什么,养生要注意四忌四宜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5 09:50:40 编辑:运气知识 手机版

2:预防食物中毒:夏天时细菌滋生的季节,气温高,湿度大,适合细菌的繁殖,也是食物中毒多发的季节,食物很容易因为消毒不严或者存放过久,产生变质,从而产生食物中毒,所以我们一定要预防病从口入,选择食物要选择新鲜的,防止食品被污染 3:补充流失的盐分:总所周知,夏天出汗多,身体的盐分流失也多,盐分流失多那么钾离子也就流失得多,所以我们要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可以每天饮用适量的盐开水,达到身体的平衡,也可适量的吃点富含钾离子的水果和蔬菜如:草莓、杏子、李子、芹菜、毛豆等,另外茶叶中也含有钾离子,所以在夏天可以多喝凉茶。

4:岭南地区夏至吃某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在夏至吃某肉和荔枝的。据说夏至日的某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某肉”之说,故此夏至吃某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5:北京人讲究吃面,“冬至饺子夏至面”6:无锡人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

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7:清热解毒的绿豆粥也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8:少吃生冷的食物:夏天细菌容易滋生,我们应该不吃或者少吃生冷的食物,尽量能吃经过高温的食物,未经过高温消毒的食物容易患上肠道疾病,从而对我们的胃肠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样,在夏天不要贪图一时的痛快,暴饮暴食冷饮制品,这样会对对我们的脾胃也伤害很大,造成我们的胃肠不规则的收缩,可能诱发腹泻腹痛,特别是胃肠功能弱的人更要慎用冷饮食品。

今日夏至,俗语“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今年啥时入伏呢?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现在,天气越来越热,时令进入夏季。按照24节气的说法,到了夏至夏天才真正到来。今年6月21日为夏至,这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季中的第4个节气。其中,关于夏至节气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很多,而这句俗语“夏至三庚入伏”,说得又是啥意思呢?那今年啥时入伏呢?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结合农民的生活实际,以及农村老人所说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具体如下:第一,“夏至三庚入伏”俗语的意思。

这句俗语中的“三庚”,指的是夏至日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起开始入伏。那么,这个庚日是怎么来的呢?过去,我们民间纪年纪时法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方法,形成了60年花甲子和24节气的纪年纪历法。其中,“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那么,这里面的“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二者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第七位,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的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今年,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就是正式入伏的时间7月16日!第二,古人传统推算“三伏”的方法按照过去人们对于节气计算的方法而形成的规定来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因此统称为“三伏”,其天数为40天。

但现在因为以阳历纪年法为主,民间采用阴历纪年法,由于庚日在阳历中的日期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就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在7月中旬入伏的。一般情况下,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并不是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那“中伏”就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那“中伏”就为20天。而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今年的中伏就是20天。

第三,今年三伏天的天数及注意事项。上面,我们说明了三伏与夏至交织的关系后,那今年2020年的“三伏”天气具体时间为,7月16日~7月25日的这10天为“初伏”,7月26日~8月14日这20天为“中伏”,8月15日~8月24日这10天为“末伏”。实际上,近年来天气变暖,夏季天干气燥,进入“三伏天”更是最炎热的时节。

大家一定要防暑降温,饮食要清淡,多饮水,高温天气尽可能减少繁重的体力活动。总之,农村俗语都是很现实的反映了农村各方面的变化,俗语“夏至三庚入伏”是给我说明了节气变化带来的气候变化情况。相对来说,这句俗语是具有深奥的知识,有的人一时半会看不懂所描述的真实意义,但还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进入三伏天,天气炎热,根握天气变化,做出合理的应对,保持身体健康。


文章TAG:四忌四宜夏至养生2017年夏至要注意什么养生要注意四忌四宜

最近更新

算命知识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