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生后,最先学习得对象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奠定了我们的思维基础。如果父母在遇到问题时,经常是悲观的态度,经常讨论事情不利的方面,那孩子也同样会习得这种思维习惯。比如父母如果经常说读书无用,而且自己也不读书,学习这么无趣还不如去打工赚钱来的实在,那么孩子也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因为他自己没有真实的体验,只能从亲近的人那里获得间接经验。
(2)所处的环境是否正向。人是与客观环境及其他人产生互动的,我们周围的每个人每件事,对我们自身来说都是一个刺激,这个刺激决定了我们接下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如果你身边的人经常说一些丧气话,或者对你经常是否定和不认可,那你是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觉得积极的。每接收一次这样的负面反馈,就会增加自己的自卑和无力感。
所以说,我们玩更多的选择那些认可我们的人交往,也尽可能的去看到别人的优点。多创造积极刺激。(3)自身心理能量不足,同时伴随身体羸弱。不难发现,那些经常运动的人往往更有活力,也更有精力去做一些事情。而一个看起来病歪歪的人是很难去积极做事情的,而且经常说一些悲观的话,或者焦虑抑郁状态很多。其实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互相影响。
如果身体差了,那心理也会出问题,同样,心理出问题,不重视它最后也会引发身体疾病。如果想改变悲观的认知,不妨多去晒晒太阳,多参加运动。(4)重大刺激事件没处理好导致泛化。在遭受重大的情感创伤、职场挫折、亲人离世等刺激性事件后,人的认知往往会发生剧烈变化,而这些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如果没有被处理掉,很可能会引发持续的恶化,扩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在最悲观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谢谢邀请。其实悲观和乐观是相对的,一个乐观的人,许多不为人知的时候也会很悲观;也有一些悲观的人,在某些时刻也有积极的想法。就拿我本人来说,从小到大身边朋友对我的评价都是积极、乐观的,但只有自己知道,有多少独处的时候、遇到了非常难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濒临崩溃。在这些时刻我都会做些什么呢?和大家分享几个我的小方法吧~吃网上流行的段子是没有什么困难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从科学来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吃一些高热量的、平时不忍放纵自己的食物,巧克力、蛋糕、炸鸡、啤酒......一边最恶心理作祟,一边缓解着心中的苦闷。找一部轻松、幽默、无需动脑筋的喜剧电影或者连续剧,一边吃一边看,让你的脑袋从烦恼中逃开片刻。睡这个方法是我最常使用的,往往把自己纠结在无解的迷局中时,干脆放开所有,睡上一觉,睡醒后发现又会有新的思路了,也让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跳脱出来,得以缓冲。
运动大汗淋漓之后,累到没有精力去悲观。其实,与其说方法不如说改变注意力,不论是看剧、吃东西、睡觉、运动,都是把沉浸在悲观情绪中的自己拽出来,让关注点发生变化,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乐观的人,遇到的问题、困难最先想的是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自怨自艾。但最近确实遇到了努力克服想要解决的问题,但一直不得解的困难,曾一度无限悲观,至今还没有解决,但我期待尽快将其搞定。
一个人很悲观经常会想死,但是又不会真的自杀,这是什么样的心理?
其实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也会经常的想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吧~首先,我的悲观主义思想最初来源于早年的自卑心理,我曾经把它当做一种病,并且对此束手无策~那时候虽然没经历过多少事,但我也会想到死,之所以没有选择死是因为心有不甘,虽然自己的基础条件很差,但毕竟没有努力过~举个不贴切的例子,就像买彩票,你只能买一个号,而别人可以买一百个一千个号,这时候你和他们比就是自卑的,但只要没有开奖,你就会觉得一切还有希望~后来努力了很多年,勉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就像彩票开了奖,虽然中了个零头,但和别人的头等奖相比,依旧是自卑的,然而这个时候想到死却依旧不会那么做,是因为无奈,因为就算是死又能证明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呢,你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死或者不死没有任何区别~我也层读过叔本华的悲观论,本以为会越陷越深,然而当我真的用理性的态度来正视它时,一切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至少它让我觉得悲观不是病,而仅仅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会想到死,不管是你悲观者还是乐观派,只要活着,死就是不可逃避的,用悲观的方式思考死亡很正常,至少不用掩饰对它的恐惧,也不会影响一个人好好的活着~不管是想死、差点死还是将要死,这些都不是死,而是活着的一种方式,正如悲观不也是因为活着才会有这些想法吗,何必去苦苦纠结呢~。
总是对这个世界很悲观,怎么办?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是不是抑郁?
既然你提出了这个问题,就证明你已经来头条了,来头条好你可以多读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感情领域的文章应该多读一些,总会有所帮助。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表面你看那人风光无限,实际上那人有多少忧伤在心间,当你站在桥头看风景时候,看风景的人也在看着你,也就说别看着别人的优越而贬低自己。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一定想办法去解决,不要畏缩不前,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