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狄仁杰当过两次凤阁鸾台平章事。众所周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负责起草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核决策的门下省、负责推行政策的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互相制约,这样就避免了历史上一个宰相独断专权的可能性。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开会讨论军国大事。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久而久之,宰相们索性就在那里直接办公了,渐渐的“政事堂”就成了事实上的中央政治局了。
后来,尚书左右仆射成为虚职,列席政事堂的常设实权官员就只有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因此政事堂也称“中书门下”。这种情况下,皇帝表示不放心,怕这几个人勾结在一起。皇帝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往“政事堂”会议里加人,人越多,权力就越分散,结党营私也就越困难。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皇帝临时授予的加衔和兼职,也都可以参与会议了。
其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比较高,意为与中书门下长官一样,都是宰相。别看名义上是兼职,由于是皇帝亲自安插进入的,所以在皇帝面前还更吃香一些。武则天掌权后,作为一名曾经的文艺女青年,为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她将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这名字改的,既文雅又对仗。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是个什么衙门,职能是什么,和兵部是什么关系?
说起朝廷的六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因为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已经彻底形成,一直沿用到了清朝统治模式,延续了1000多年时间。但是,说起五军都督府,相信有一部分朋友并没有听说过。因为五军都督府属于明朝特有的军事管理机构,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属于相互制约的两个部门。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兵部已经彻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
那么,兵部如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呢?今天,我们聊聊这段历史。首先,我们聊聊三省六部制度。在隋唐统治时期,朝廷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模式。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六部则是: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和工部,各自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其中,兵部负责全国军队的调动事务。三省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流传到了宋元时代,公元1368年,吴王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政权。
随后,明朝大举北伐,将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明朝建立以后,在各方面基本上都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例如在朝廷设立了中书省,文官首领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名将徐达担任右丞相,从而做到了文武平衡、文官与勋贵的制约。中书省管理六部,因此,在明朝统治的初期,六部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至于五军都督府则是由大都督府改革而来的,公元1367年,朱元璋击败了汉王陈友谅以后,势力范围扩大到了两湖流域,实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