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在先秦(最晚周朝开始,最早可能炎黄时期就开始了)已经不是母系传承了,姓是父系源头老祖母的姓。父系社会的产物,用来表示你是这个姓下哪个分支的,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化出来了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百家姓中,周吴郑王鲁曹魏等411个姓都是直接出自姬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
1、什么名能拯救梅这个姓?
我虽不是梅姓,请问梅姓有什么不好?何谈拯救?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咏梅”的一诗中,对梅花给予了高度的赞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国自古至今咏梅、颂梅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赞美有加!梅姓不要妄自卑薄,应引以为自豪!至于有人把“梅”和“霉”的谐音联系起来,似有不吉之嫌或其他奇谈怪论,应泰然处之,付于一笑!让他们在凛冽寒风中傲立冰霜的梅花面前颤抖吧!,
2、我看到孟子的资料写着“姬姓,孟氏”,那他是姓姬还是姓孟?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我们华夏族的姓氏起源:在秦汉之前我们华夏族,姓和氏是有着不同的含义:姓是代表祖先,而氏是代表子孙。不但孟子的资料有姓有氏,同样孔子也有姓有氏:孔子是子姓,孔氏,孟子的姬姓,代表他是周王室的后代。而孔子的子姓代表他是商王室的后代,姓氏的来源与区别大家都知道,现代人所谓的姓氏,一般代表的就是父系血缘。
在上古时可能开始是没有姓氏的(比如日本大部国民在明治维新时才开始有了姓这么个概念),应该说是同血缘聚形成群落或者说是部落,可能就产生了血缘区分或部落区分的概念。并且古代人一般都迷信天道,我们华夏族的姓的来源,可能是来源于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崇拜。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姓,姓最早或者是部落的名称。
它的作用是区分不同的血缘后代,比如同姓之间不能通婚,还有战争,同族之间互助,区隔氏族首领的选举或继承权等。姓产生后,就世代相传,比较稳定,而氏可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华夏上古八姓华夏族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现在我们华夏族源的姓氏都是来源于这上古八姓,相传黄帝姓姬,因为住在姬水之滨,以水名为姓,黄帝发展了二十五宗,得到姓的有十四支,这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来自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
周初周天子姬发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化出来了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相传炎帝姓姜,因为住在姜水之滨,以水名为姓,姜姓也是今天华夏族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最重要起源。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3、为什么感觉在当今社会里姓姬的人这么少?
原因很简单。姬是姓,不是氏,姓代表母系血缘,氏才代表权力地位。先秦如是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百家姓中,周吴郑王鲁曹魏等411个姓都是直接出自姬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再者,谈到姓氏,必须谈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除了书同文车同轨还做了一个大统一。也就是姓氏合一,先秦的贵族是有姓也有氏的。
比如,同样是楚国贵族,都是芈姓,但只有楚王是熊氏,而比如屈原,因为其父辈被封屈邑所以以屈为氏,而秦始皇姓氏合一的目的,就是消灭贵族标签。所以,秦始皇本来是嬴姓、赵氏、秦氏(和赵国同源,都是赵氏,但因封地迁居秦国,秦也是秦国王族的氏),但姓氏合一之后,秦始皇选的姓氏则是嬴,所以,不管秦始皇是赵氏还是秦氏,其父祖都可以称为秦某某,但他秦始皇就叫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