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植是个多情人,写下了千古情诗《洛神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题材,手一抖,织女下凡来了。“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董永卖身葬父,好人落难实在太过孤苦,曹植于心不忍,便安排了个仙女下凡相伴,世间太多伤心泪,能少一滴是一滴。
曹植多情,不然他写不出“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等仙气十足的语句来,但他压根儿没想过织女嫁给了牛郎,又怎能许配董永?反正怎么热闹怎么来?文人有时毛病就这样,浪倒是浪了,却漫过了理性。东晋干宝又出来搞事情了,在《搜神记》把织女替董永还债的故事细节化了。董永与父亲相依为命,当父亲病死后,因无钱安葬,董永便卖身于大户换钱办了丧事。
三年孝期过后,董永守诺前往大户家去做下人,途中遇一女子,相见倾心,两人定下了终身并一起前往大户家。大户见董永上门,以为又要借钱,有些不悦;董永便说出了来意:自己是依约前来效力,以报大户当日借钱之恩。大户又问织女会做些什么,董永回答说善于织布。大户见董永实诚,也不想为难,便心算了一下,叫织女织上一百匹布,抵了当初借出的一万钱便两清了。
十天后,织女织出了一百匹布后走出门,伸了个懒腰,心情复杂地对董永说道:“我乃是天庭的织女,因你的至孝感动了天地,玉帝便命我下凡为你织布还债。如今债已清,情也两清,我走了!”说完,织女凌空而去,不知所踪。这故事有点硬,少了些人情味,怎么能说走就走呢?后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戏曲开唱,《天仙配》也就哐当当出炉了。
《天仙配》小七总觉得天庭是个鸟笼子,她就是里边的鸟,永远展不开翅膀,投向那无垠的天空,而她很想很想去天空看看,于是小七鼓动六位姐姐去鹊桥玩。七仙女拨开银河的云雾,望向人间,那是一个多情勤劳的世界,耕田的、砍柴的、打渔的、走乡窜野的货郎、新婚儿女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满足、自得、真实的笑,笑出了天庭中缺少的温暖。
当看到一个书生在闭窗苦读,眉头不时因屋中一声声咳嗽皱起,那是一种忧心和无奈的焦急,大姐说那人叫董永,父亲病重,又无钱医治,是以忧心忡忡,好不可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善良的小七决定去帮助董永,便拉着王母的义女张巧嘴一起出南天门下凡。董永前去城里买药,路见因摔下山崖而昏迷不醒的刘大侠,于是背着他匆匆进城求医,这一幕刚好落进了小七两位下凡仙女的眼里。
小七以为董永背的是他爹,见事态危急便又回了天庭,从太上老君的童儿手里哄来了十几粒金丹,再次下凡救活了刘大侠。刘大侠原本武艺高强,如今服食仙丹后晋升神仙,法力大进,感恩之下自愿做了小七的金牌护卫。玉帝查出小七私自下凡大怒,派出雷公电母下凡捉拿两人归案,却被刘大侠强轰了回去。小七不敢透露仙女的身份,于是在城中找了处房子,并威逼千年槐树精当了“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