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以药养医”的贻害无穷,医生再没有心思去修炼技能,他们只需要和药品供应商搞好关系,和院长、主任搞好关系就能赚到足够的钱,又何必耐着性子去翻看厚厚的医学书籍呢?于是,老百姓总会觉得药品实在太贵,又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新天价药”的小白鼠。还有就是子女教育。相关数据显示,普通父母养大一个孩子,总成本大概是200万元,这仅仅是把孩子顺利地养到18岁,没有算高端消费,如果非要兴冲冲地把孩子送出国,成本估计会更高。
现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已经到了“魔怔”的程度,从未系统性思考育儿的本质,最可悲的就是99%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儿女成为社会精英,于是,从小开始报培训班:琴棋书画、英语、跆拳道、弹钢琴等等,也懒得思考或者没有能力思考孩子究竟适合什么,他们又该怎样地生活,最终如大家所见,99%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成为精英,反倒是“中国式巨婴”越来越多,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父母本来都熬到可以“退休”的年纪,却依然要支付儿女的“抚养费”,甚至要牺牲掉自己的养老钱。
房子、医疗、育儿是中国老百姓的新三座大山,三个吸血鬼,我们需要系统性思考,如何降低这三个领域的消费,或者说,提升消费和体验的性价比,总之,把这三个项目的消费思考清楚之后,财务状况就会轻松许多,从而不用在“茶米油盐”上计较太多。关注核心,个人亦需战略性省钱既然已经清楚核心的消费领域,我们就需要重点思考相关的消费,事实上,思考购房、医疗、育儿的消费,比之每天算计超市打折、菜市场比价或者支付宝抢红包等等,要有用得多,但悲剧的是,有太多的人是相反的,他们会计较超市方便面的价格,精挑细选之后省下5块钱,但却对于买房这件事儿上,相当随意,不仅常年错过最佳购房时机,还乐于听取房地产小姐的忽悠,随随便便多花个三、五万,毫无感觉,医疗、育儿领域也大抵有类似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虽节制日常柴米油盐的消费,却存不下钱。
如前文所述,普通百姓要远离“炒房”的漩涡,这是一件丧尽天良的事儿,我们大概需要一套或者两套房子,够自己居住即可。现在,有些人名下有很多房产,动辄自诩身价上千万,但却不能将之转化成现金流,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高额的售价让很多房子“有价无市”,此外,有些人在装修过程中,也常常遭遇无底洞式地投入,毕竟,中国现在的建材市场非常不透明,有非常大的水分猫腻,这就是为什么“装修一定要找熟人,而找熟人也一定会被坑”,常常有人抱怨:总觉得人生仅这一次装修,咬牙投入150万,却没有装出高端效果,事实上,千万不要被“人生仅有一次”之类的推销语迷惑,比如婚宴、婚纱照、养一个儿子等等,正是“人生仅有一次的事儿”吸干了我们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