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所谓“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这个东西就略微有技术含量,在古代,穷人起个名,一个“狗蛋”之流完事,人们长期地挣扎于温饱线上,什么抱负都是空想,所以,字几乎是士大夫、文人、书生的特权。一般来说,“字”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也称“表字”,如《离骚》里面屈原的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所谓“正则”,即“平”,而“灵均”即“原”,即名为“平”而字为“原”。
以“字”为“名”之补充,宋代的晃补之可谓经典案例,他字“无咎”,补之而无咎,志气高、野心大。所谓“号”,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乍看之下,高大上,在古代,只有混得还不赖的中上层,才会有号,底层泥腿子,没有这种雅兴,就算真有号,那也很难被史书记下来。所谓“号”,就是个别称,也叫做别号。别号中以“居士”、“山人”最为常见,不过现代人如果听见这种东西,第一反应恐怕是修真题材文艺作品中的人物。
姓与氏,名与字有什么区别?如何给自己取一个“字”?
【实旷新尔雅】姓氏~名字~≈=【氏】先民俗称~【神袛】而论~因地制宜安身立命处~【部落】大概念~【姓】狭义而论~【母系氏族】专属称谓~亦暨【父系氏族】以【氏】通行~【母系氏族】两厢并行~衍生【姓氏】概念~【姓氏】~源本不固定~属一门相当高深之广博学问~自【仓颉造字】逐渐因繁就简略微固定~起初也是两厢并行的~亦暨分明【父姓】【母姓】~同时【姓氏】作为【家谱传承】另行标注~【名】起初作为【本名】设定~基本固定~【大名】入【家谱】~【小名】保平安~【字】起初源本三代而论始有【字】~基本固定设置~自汉代开始~【姓•氏•名•字】开始标准化成【姓字名谁】~亦暨【父姓】【本字】【花名】~【家谱排行】称【表字】~【官府】【花名册】另有【印玺官名】~但【父姓】【本字】【身份证】属性必须同【家谱】始终一致~另【命名】取向~【姓氏名字】以及【姓字名谁】都不是自己做主的~古代涉及【本家】【家族】【氏族】升级定性~学问出处~一般【高级部落长老】层级~【家族长辈】视学术资历当然可以~后序普遍【私塾】【学究】【师爷】等等学问层级也都可以~后序民间以及方外发展趋势~【本字】也有衍生【字号】【命名】~因此可以有【自号】~当然也有【外号】【颂号】【称号】等等~也有不同层面不同拓展取向~【1122050520211158】【醒头鐵达尼】。
为了独一无二,无重名,给孩子取四个或者五个字的姓名,你支持吗?
开门见山,我说出我的意见, 我不支持多字名, 尤其不支持那些五个字的名字。以前给小孩起名字就想让小孩的名字吉祥, 现在给小孩起名字,往往就想让小孩的名字独一无二。但是再独一无二也不能突破传统的底线。比如说有一个人姓黄,要起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也是不难的,就会选择就可以了。但是要用字数来表示独一无二,那就不是太容易让人接受了。
比如说把小孩叫做: 黄家梁才,说实话,还真比不上黄家梁好听。如果是个女孩,叫做黄家一枝花,我敢说世界上可能都没有同名的啦。但是娇娇黄一枝也是少有同名的,但是会更好听。有些为了防止重名,也为了爱情,就把父母的姓氏一起加到小孩的名字上面去。做的好就会很雅,做不好就谷了。比如说两口子,丈夫姓何,妻子姓潘,给女儿取一个名字: 何潘澜,这个名字应该是很悦耳的,而且还很美,让人想到徐志摩的诗句: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如果我们这样给小孩起名字: 何潘淑瑶,我敢说比不上: 何潘瑶和何淑瑶好听,而且容易被人接受。如果取五个字的名字叫做,何潘淑瑶凤……就很没有必要了。如果以后这小姑娘又有一个又有一个弟弟,该怎么起名字呢?叫何潘淑瑶龙?总感到有些不伦不类!我认为给小孩起名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要只只让自己高兴就可以。你还得让周围的人高兴,还得让学校的同学老师和公司的老板高兴。
为什么这样说呢?名字太奇葩了,肯定让同学们拿来开玩笑。名字有生僻字,同学们肯定乱读,老师提问可能也会避开他。老师也喜欢那些喜气洋洋,朗朗上口的名字。比如说刚才我说的那个何潘澜,得到的关注肯定要比别的同学要多。我们这里有一些家长起名字的时候,干脆把女孩叫: 陈小妹。这个名字收到了关注度,居然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