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字书法怎么写好看呢。祭文的文体、格式毕竟只是种形式需要,根本的重点是要自己的感情真挚,客观、忠实的追述和评价逝者,这才是祭文的根本目的,也是对逝者的尊重,第1笔侧落于中线上;宝盖头宽,刚好盖住下面的“豕”字;“豕”字弧钩架于中线上;撇、捺的角度巧妙呼应。
1、“家”字书法怎么写好看?
“家”字很常用,却很难写;写不好,就像一个老头儿,头戴大帽子身穿长袍子,弯着腰驼着背——活脱脱的“宰相刘罗锅儿”啊!那么,“家”字书法怎么写好看呢?(以赵体“家”为例)第1笔,应写成“竖点”。藏锋起笔,侧落于中线,用力顿笔,提笔转正,中锋稍下行,回锋收笔,如果落笔偏了,或顿笔无力,下行不足或太长,都会影响整个字的份量。
第2笔,落笔较轻,左下方向用力,回锋收笔,形态上细下粗。方向很重要,成左斜势,第3笔,与第2笔留出空隙。落笔较轻,提笔右行,稍上斜,接住上面的点画,右端稍用力;再提笔用力侧按,提笔向左下快速出锋,横的形态成两头粗中间细的扁担状;钩短而尖利,与第2笔相呼应。第4笔,与宝盖横留出距离,起笔相同,右端提笔侧按,提笔左转,顺势撇出——不超出第2笔左点。
横不在中线而是偏左;撇过45度斜线偏上,第5笔,落笔接撇画中间位置——中心线偏左处。行笔成圆弧形,过中线向下转,下行稍呈弧形,至中线顿笔,提笔向左稍上方发力平出,弧钩上、下呈圆弧形,中间呈直中带弧的弓形,架于中线上。钩稍平,第6笔、第7笔,起笔紧接第5笔弧钩的上弧处,向左下方撇出——不超出第2笔左点。
三撇形成均匀夹角,呈发散状态,舒展有序,第8笔,起笔不超出宝盖头。于钩的下方侧落轻顿,提笔向左下方快速撇出——撇尾接近弧钩上弧处,短撇短而锋利。第9笔,起笔轻落——接于弧钩上弧处,向右下方行笔,逐渐用力下按,至宝盖下端处,提笔向右收笔——高于左下撇,捺画一波三折,与左边三撇相呼应。总之,“家”字:第1笔侧落于中线上;宝盖头宽,刚好盖住下面的“豕”字;“豕”字弧钩架于中线上;撇、捺的角度巧妙呼应,
2、以前练过硬笔字帖,但是太杂。又受庞体影响,行体写不好,楷体写不成了,怎么改正?
只能怪自己学得太浅,技能层面的东西还没有掌握,这与受不受谁的影响没有任何关系。我也是学过庞中华,相信很多七零后、八零后也都是学过庞中华钢笔字的,为什么其他书法爱好者就没出现这种情况呢,所以,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临摹训练是需要临深临细的,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启功老师说过临帖要临个六七分像就很难得,我想至少要临个四五分相似再换帖,
如果走马灯似的频繁换帖,今天临张三,明天换李四,这样是不可能练好写字的。庞体硬笔字固然不算完美,但其雍容典雅、坚实挺劲的优点也是不容抹煞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庞中华老师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引领了一波硬笔书法热潮,开启了全民学写硬笔书法活动,诚然,随着硬笔书法的深入发展,其形式、风格与审美都随时代有所拓展,不能过河拆桥,当“事后诸葛亮”,况且,即便是今天的一些硬笔名家、网红,其功底造诣也未必就胜过庞中华老师。
3、祭祀祖先的祭文怎样写?
看到这个提问不免让人沉痛,我岳母年前十一月不幸去世,按照当地习俗,身为女婿的我必须写篇祭文公示(后附祭文全文),祭文,从商周时期至今,在我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其形式和文体也几经演变,由四言逐渐发展到五言、七言,文体也由诗词、文言文发展到现在的白话文、甚至散文等,文体形式不断演变也带来祭文行文格式随之变化,尤其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人已不具备相关文化底蕴,对祭文中最基本的关于时间、辈分称谓等都不了解,更别提严格的行文格式了。
但,这并不妨碍您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和悲痛,用我们熟悉的现代白话文、散文一样可以撰写祭文,祭文的本质是表达对先祖亲人的怀念和悲痛心情,其关键重点是要体现祭文最基本的结构组成:对逝者生平的追溯和其一生的总结,其次是祭文时间、以及与祭者的血亲关系。对生平的追述和总结本身就是对先祖亲人的一种怀念和尊重,也便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逝者的生平和为人,达到追思和铭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