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了,凡是有此含义的字,“皆从多”——“多”赋予了相关字一定的意义,它们由此造出。这么多单字,好多是异体重文字,如《康熙字典》中“山”字就有九种写法,在已经释读的甲骨文中,不管是2000多个还是1490个,已经有了“多”字,不过题主问的肯定不是有多少个包含“多”的汉字,而侧重点一定是在“偏旁”。
1、都说汉字博大精深,有谁知道汉字有多少个?其中常用的又有多少个?
汉字的说法并不准确,汉以前中华文字就已经存在。准确说法应该是中华文华,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文字所蕴含的文化,总字数很难统计,常用字也很难统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博大精深的内含。比如中字如果翻译大概只能翻译成中心而已,并不能翻译口出中心的内含来。中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中、内也,
2、从古至今一共有多少种汉字?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的汉字流传至今,它的创制和应用不仅促进了我国文明历史的辉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汉字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半坡氏族的记事符号,到奴隶社会商朝时期,形成"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
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甲骨文商朝后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所以又叫"卜辞”,2、金文周朝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得名。与甲骨文相比,其象形程度更高,3、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相比甲骨文和金文,大篆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线条化;二是规范化。
至此,汉字的方块形状基本成形,4、小篆、隶书秦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统一六国文字,把秦国使用的"小篆"作为天下统一的字体,比大篆进一步简化,但仅官方使用,与此同时,民间出现了一种比小篆更易书写的字体,称"隶书"。5、楷书三国时期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汉字的点竖横撇捺五笔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常见的书法文字就是楷书。
6、草书、行书一般认为,草书和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7、简体字简化汉字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独出心裁制造出来的。1956年,为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颁布《简化字总表》,在全国推行简体字,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简体字。
3、以多为偏旁的字有哪些?
有意思的话题,以多为偏旁的汉字不少。《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里,各自都有几十个近百个,不过题主问的肯定不是有多少个包含“多”的汉字,而侧重点一定是在“偏旁”。那就首先有必要厘清一下“偏旁”的含义,一般来说,汉字中的合体字,或左右组合,或上下组合。古人的习惯,“左为偏右为旁”,再引申为“上为偏下为旁”——一般称“某某头、某某底”,
所谓偏旁,仅此而已。它不涉及构字的设计,也不管音义,在偏旁的概念当中,还包含着“部首”这个子概念。这就和本题目有关了,平常说,“单人旁”、“双人旁”。大家都能理解——约定俗成,没毛病,一般,是把偏旁部首连用的。然而,严格讲,所有汉字的字典词典,翻开来,标注的不是“偏旁”而都是“部首”——通过“部首”来查字,
“部首”分两类——检字部首和意音部首(构字部首)。我们现在用的各种汉字查阅工具书,“部首”189-250个,《汉字统一部首表》规定为201个。这都是检字部首,可是别忘了,提出汉字“部首”理念的老祖宗是汉代许慎,他在《说文解字》里归纳了540个汉字部首。这些“部首”都与汉字的意音有关,是构字的“部首”,
现代所有汉字的工具书中,都没有把“多”作为“部首”,而是把包含“多”的合体字,分解到其他部首当中。这也没毛病——为了检字方便,但是,在《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里,是有“多”一号的——在其“第七篇上.文九”,在这个意义上,题主是可以发问的,许慎对“多”的解释是,“緟也。从緟夕,夕者相繹也,故为多”,“凡多之属皆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