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破阵子》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欧阳修《采桑子》有“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等等,莫不将燕子的玲珑倩影化为春的使者,它们承载着春的信息,令人喜爱,引人歌颂。第二,燕子寄寓了爱情之味,可表怀人之情。成语有“新婚燕尔”“劳燕分飞”等词,可见人们很早便将男女爱情的形影不离寄托在成双成对出没的燕子身上,让这种常见的飞鸟多了一重惹人怜惜的“人情味”。
美好喜悦的爱情,如《诗经》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落寞惆怅的爱情,如薛道衡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皆因燕子“比翼双飞”的特性而生发出男女情愫的蔓蔓情意,浸透笔端,使人读来内心颤动。第三,燕子寄寓了变迁之叹,可表今昔之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花于燕都是如此,每年春日燕子归来,人与世道却年年不同,天下沧桑,人生易老。看到燕,不免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苍凉叹息。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冯延巳《蝶恋花》有“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开篇提到的晏殊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是表达此意。
燕虽无心,却因亘古不变的习性,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家国的更替,见证了人生的渺茫。第四,燕子寄寓了漂泊之苦,可表羁旅之愁。燕子寄居于人类的屋檐下,年年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与羁旅天涯的异乡游子别无二致。因此,游子们常常以燕自伤,排遣心底苦闷。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张可久《殿前欢》“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等,不胜枚举。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燕”与“鸿”在这一点上,也并没什么不同,偌大的天空,漂泊无依,细雨中穿梭的瘦弱翅膀,时时击打着诗人脆弱的心灵。除上面所说,燕子还有一些其他的象征用法,如代人传信,寄诉衷情等,略微类似诗词中的“青鸟”意象,如冯延巳“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燕子的身影,辗转千年,经久不息,它们穿越千载、飞越春秋,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段或美或伤的古老传说。
清朝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朝命运?
甲午战争的失败代表着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其实要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但日本后知后觉打赢了这场战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学其表未学其根本,你有iphonex我也要有,但我不知道乔布斯是谁,ios是啥。2.封建社会的权术作祟,保守派和洋务派的意见不统一使现代化进程效率极低,速度极慢,这就是为什么被日本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