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对于汉朝的事情都是有啥写啥,丝毫不加避讳,就连刘邦丢弃妻子这种事儿,他也照写不误。这一点,凭良心有是有,但并不常见,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什么笔都可以动,史官的笔是不能动的,中国史官的笔,素来被称之为“铁笔”。
1、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让主管写历史的官怎么写,他就怎么写吗?
这一点,凭良心说,有是有,但并不常见。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什么笔都可以动,史官的笔是不能动的,中国史官的笔,素来被称之为“铁笔”。从孔子编修《春秋》开始,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更是成了史官们的美谈,历朝历代的史官,都以铮铮铁骨闻名。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对史官的屠杀,在春秋时期的崔杼,就因为弑君而逼迫史官改写,
结果连续四个史官被杀,依然拒绝抹除“崔杼弑其君”的记录。最后,就连杀人不眨眼的崔杼也被迫向史官臣服,到太史公的时代,就更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对于汉朝的事情都是有啥写啥,丝毫不加避讳,就连刘邦丢弃妻子这种事儿,他也照写不误,这种气节,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不赞叹。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乱世或者是面对强势皇帝的时候,史官们也往往必须改笔,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被篡改就是很常见的事情,杀史臣的事也不少见。比如桓温逼迫孙盛改《晋阳秋》,又比如魏道武帝因为崔浩如实记录拓跋家族的事情而大开杀戒,这些都让史臣们的笔不敢太过放肆,也导致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昏君批量化、模块化生产,即使一代明主李世民,也曾逼迫史官改写过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哪怕房玄龄拼死抵抗也无能为力。
2、皇帝这个词怎么来的,古时候怎么选的皇帝?
秦始皇创造了“皇帝”一词,但没有明确这个皇帝岗位选拔的游戏规则,致使整个封建社会都在为这个工作费心费力、大费周折,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了六国,功劳不小,嬴政本人及群臣都在琢磨该换个称呼了,自夏商周确立私有制以来,天下共主都称作为王,但到了东周末期,诸侯国君都称王了,自己也做了秦王。现在家业大了,再称王就显不出自己高大上,这事很纠结,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看明白了嬴政的心思,及时拍马屁说:“我们跟一帮子博士商量了一下,以前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我们冒死献上尊号,就请大王称为‘泰皇’吧。
您为天子,就自称‘朕’”,嬴政想:“这哪行哦,我怎能与他们平起平坐哦。不是还有五帝嘛,去掉‘泰皇’的泰,加上一个帝,就叫‘皇帝’吧”,自此以后,不管是人不是人,有些是龙啊、蛇啊、鸟啊变的,只要坐上了那个位置,不管有没有秦始皇的本事,都自称为“朕”,天下都尊称为“皇帝”。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发明的,致使全天下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在惦记着这事,
远的先不说,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巴中有个农民叫张清安,其父给他取这个名字或许是希望他清清白白、平平安安吧。但由于自己文化不够,总以为是让他早请示晚汇报,见了谁都请安,心里不平衡,听了几次书后,得知在历史上许多皇帝是农民出身,如刘邦、朱元璋等人,而且弄得动静还真大。于是,就有了想当皇帝的念头,1981年,张清安上山拜佛,在庙里认识了廖桂堂,二人一拍即合,就准备大干一场。
回来后,二人到县城溜达了一圈,看到巴中县川戏团的戏楼装修的不错,就决定把它作为皇宫,有资料说,他们先组织了一帮人占据了县人民医院,作为建立帝业的根据地。不知出于啥原因,居然没有把那些小护士封为皇后、贵妃等,张清安想了个国号“中原皇清国”,中原是指中国,皇是皇帝,不提醒怕大家忘记这茬,清不是大清国,而是正本清源,说明这才是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