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我国有些地区,依然有寒食节的传统。传统习俗:吃冷食、祭祀、踏青,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6、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民间,清明节也是三大鬼节之一。
尽管全国各地在清明期间的习俗细微差异,但都是扫墓祭祖、踏青的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习俗: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各地区不同还有插柳、 游乐、 拔河、 植树、 放风筝、 荡秋千、 射柳、 蹴鞠、 斗鸡、 蚕花会的习俗7、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是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祭祀,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传统习俗:祭祀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栓五彩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画额、佩香囊、避五毒、打马球、躲午等等。
8、七夕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传统习俗: 香桥会、 接露水、拜七姐、斗巧、 乞求姻缘、 迎仙、 游七姐水、 种生求子、 储七夕水、 为牛庆生、 拜牛郎、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结红头绳、姑娘洗发、书晒衣、穿花衣等等。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